成敗參半的 DPC | 2018-19 年回顧
close
七月 5, 2019
七月 5, 2019

成敗參半的 DPC

DPC 為何?

DPC 成功之處

DPC 失敗之處

DPC 能如何進步?

成敗參半的 DPC
Dota Pro 巡迴賽 (DPC) 的主要目的是決定年度國際賽事的前 12 強資格。在第一季中,選手依據其戰隊在各 DPC 賽事的排名可獲得積分,提供了選手某種程度的保障。

《Dota 2》一年舉辦九項賽事,賽程非常緊湊,因此幾乎沒有時間進行小型賽事,二線戰隊也幾乎沒有機會和強隊對戰。

在 2018-19 年賽季中,Valve 承認 DPC 確實有缺失,因此重新設計積分系統和賽程,解決上季浮現出的一些問題。賽事數量大幅減少為五項,積分現在是給予戰隊而非單一選手,這樣粉絲就能更輕易追蹤戰隊表現。不過 2018-19 年 DPC 賽季究竟有哪些地方成功?哪些地方失敗?

DPC 成功之處

DPC 的舉辦成功整合了各國的《Dota 2》賽事,不過幾乎每個月都有大型比賽,讓選手喘不過氣來。在 2018-19 年賽季中,DPC 賽程只有五項特錦賽(吉隆坡特錦賽、重慶特錦賽、DreamLeague 第 11 季、MDL Disneyland 和 EPICENTER 特錦賽),每項賽事之間都有兩個月的休息時間。

DPC 2018-19 年賽季的五項特錦賽中,歐洲戰隊佔了官方排名前 12 強中的 6 位(可自動晉級 TI9)。

這個賽程較為寬鬆,用意是讓晉級戰隊有時間練習,讓選手適應補丁更新並擬定戰隊策略。

《Dota 2》遊戲界大部分人士都肯定此突破,不過對於必須時常參加資格賽的選手來說,這種賽程安排就像是一種處罰。「Black^」Dominik Reitmeier 在一次訪談中表示希望:「資格賽可以再分散一點,最好不要在賽事結束後馬上進行」;「PPD」Peter Dager 更強調其戰隊 NiP 在 2018-19 年賽季打「大約有一整個月都在打資格賽」,光打資格賽的練習量就已經爆表了。

我們希望下一季這些問題都能獲得解決,確保選手有足夠時間拿出《Dota》玩家社群所期待的特錦賽表現。

故事性

「PPD」在他的 Twitlonger, 當中也提到 DPC「終於提供一種穩定客觀的系統來計算戰隊的排名」。雖然此排名系統很簡單,不過能幫助賽事主辦單位和《Dota》界各國相關人士創造充滿故事性的戰況,讓玩家追蹤並投入其中。EPICENTER 特錦賽就是絕佳典範,仍有八支戰隊有機會自動晉級 2019 年國際邀請賽 (TI9).

在 EPICENTER 特錦賽中,每一輪比賽結束後都有一支戰隊被踢出自動晉級 TI9 的戰爭,直到最後只剩兩隊。Gambit 和 Alliance 在三戰兩勝的比賽中對決,勝隊就能獲得足夠 DPC 積分,確定奪下前 12 強最後一個席位。若是沒有採用以戰隊為單位的 DPC 排名系統,就無法描述這段精彩對決。這對於轉播團隊來說真是棒極了。

不過有些玩家相信系統還有改進的空間。DatDota 的「Noxville」Ben Steenhuisen 以 DPC 和 Glicko 2 排名系統計算《Dota 2》前 12 強並進行比較,突顯出 DPC 排名系統的限制。各隊的排名在一年當中不斷變化,而最後的結果對於戰隊排名的影響最大。

陣容變動的影響

2018-19 年 DPC 賽季中,許多戰隊必須在特錦賽中採用替補選手,也因此有更多戰隊受到陣容變動的懲罰。OG、EHOME 和 Alliance 都在數個賽事中使用替補選手,導致他們被扣總積分。除了採用替補選手帶來的立即性影響以外,最終也會影響其 DPC 排名。在 EPICENTER 賽事中,OG 如果能採用官方陣容,應該可以獲得 450 點 DPC 積分,然而他們被迫讓教練「Sockshka」擔任第五名選手,只拿到 270 分。

Team Liquid 是《Dota 2》有史以來保持相同陣容時間最長的戰隊,長達 892 天,其次為 AdFinem/Mousesports(750 天)和 TI2 era Invictus Gaming(740 天)。

不過某次特錦賽中的陣容改變卻是另一種情況:「MATUMBAMAN」。Team Liquid 在 DPC 賽季中的表現相對來說還算成功,而他們在 2019 年 6 月宣布「MATUMBAMAN」Lasse Aukusti 已經被釋出。「MATUMBAMAN」從 2015 年就是戰隊成員,這個 5 人陣容已持續 892 天。在他離隊時,Team Liquid 已經確定可以晉級 TI9,而「MATUMBAMAN」不久前還在陣中。玩家和相關人士請 Valve 介入保護選手,「PPD」表示:「這和 TI4 時 Era 被 Fnatic 踢走時的情況很類似,當時 Valve 介入讓他仍然能參賽」。Lasse 現在代表 Chaos Esports Club 出賽,他仍然必須參加公開資格賽,才能參與原本已經有資格打的比賽。

DPC 失敗之處

雖然整體來說 DPC 對於《Dota》國際賽事有正面影響,不過我們還是要指出 Valve 系統的缺點,這樣他們日後才能改進。問題包括:種子、選手疲勞和非 DPC 賽事不受重視,這些都是我們認為下一季 DPC 必須解決的問題。

即使 2018-19 年賽季的賽事數量減少,選手仍然必須打非常多天的比賽才能晉級 DPC 賽事和 TI9。特錦賽資格賽經常在上一項特錦賽結束後立即進行,這種差勁的賽程安排讓選手疲勞不已。許多無法晉級特錦賽的戰隊必須參加小型資格賽,前兩名的戰隊才能晉級特錦賽。可想而知相對來說,許多《Dota》比賽都是少數那幾支戰隊在打。

DPC 的限制

雖然 DPC 採用新的排名系統,「PPD」指出「整年度沒有一項賽事真的採用這個排名系統來決定種子」。就《CS:GO》來說,HLTV 排名是一種相似的排名系統,不過它較常更新,也是更加準確的排名系統。獨立賽事主辦單位會採用 HLTV 排名和自己的程序來決定種子。

採用 DPC 排名系統後,《Dota》賽事主辦單位能大幅減少所需進行的資格賽和分組賽數量,避免選手過於疲累。

《Dota 2》賽程中最重要的賽事莫過於國際邀請賽,由於獎金非常高,TI 已經成為一級戰隊最重要的目標。因此,那些對於 DPC 排名沒有貢獻的賽事就不會被重視。除非賽事主辦單位規模夠大,有能力拿出 1,000,000 美元以上的獎金(例如 ESL、DreamLeague 或 MDL),否則非 DPC 賽事通常無法吸引一級戰隊參加,導致本季《Dota 2》國際賽事中幾乎沒有新星或新戰隊能有突破性的表現。

DPC 的未來

今年國際邀請賽在上海舉辦,從 8 月 15 日開始。有 18 支《Dota 2》世界頂尖強隊參賽,再加上各地區公開資格賽的晉級戰隊。今年的焦點?
雖然開發商 Valve 傾向於自行決定旗下遊戲的電競環境,不過他們積極參與 DPC 後,下一季一定會更好。下一個賽季,我們希望能採用某種轉隊過渡期,戰隊若出現陣容變化要受到更大的懲罰以保障選手;Valve 重新設計 DPC 排名系統以建立更有深度並準確的排名,並且將 DPC 排名用於故事性以外的部分。

陣容問題

若採用傳統運動(如足球)使用的轉隊過渡期,遊戲界的選手就能獲得更多保障,同時保持《Dota》國際賽事的競爭性。這種架構有助於確立職業賽環境,不論是選手、粉絲和贊助商都能得到保障。

如同上例中「MATUMBAMAN」的情況,選手取得特錦賽和國際邀請賽資格後,應該要保障選手在戰隊中的席位,不過這樣還不夠。由於 TI 非常受到重視,取得此賽事資格並出賽對於任何選手來說都極為重要,這樣才能避免成為只現身一季的選手。

排名系統的改進

我們也希望看見排名系統的改進,這正是 Valve 目前在 DPC 當中進行的項目。如果 DPC 能採用類似 HLTV 的排名系統,長期下來就能吸引更多休閒觀眾,並且創造更有深度的故事。系統改進後,DPC 排名可用於故事性之外的其他部分,比如用於決定種子、賽事邀請和記錄成就。

整體來說,本季 DPC 對於《Dota 2》國際賽事有正面影響,不過仍然有許多 Valve 必須解決的潛在問題。我們希望 Valve 能盡快解決上述問題,這樣我們才能繼續享受高品質的《Dota》賽事。我們也相當期待 2019-20 年 DPC 賽季會有哪些改進計畫。

電子競技首頁
在此查看最新《Dota 2》賠率
  • 標籤

作者介紹

Jack Davidson
Jack 自 2011 年起即是酷愛電子競技的一切的關注者,對《Dota 2》和《CS:GO》有著超乎尋常的熱愛。在管理跨國公司的社群媒體個人資料後,他將熱情轉向 Pinnacle 電子競技社群管理員的職業生涯。
顯示資料 隱藏資料